职务犯罪法律服务通常贯穿于“事前预防—事中应对—事后救济”三个阶段:
一、预防与合规阶段
- 廉政合规体系设计
- 为企业、机关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“人、财、物”内控流程,堵塞制度漏洞。
- 针对招投标、采购、财务、投融资等高发环节做专项风险排查。
- 培训与警示教育
- 开展“反舞弊、反贿赂”专题培训,结合真实案例剖析贪污、受贿、挪用公款、滥用职权等犯罪构成要件与量刑尺度。
- 对行政执法机关提供“现场警示教育”,通过照片、视频、悔过书等方式强化震慑。
- 日常合规顾问
- 设立常年法律顾问热线,随时解答高管、财务、人事等部门在礼品礼金、业务招待、资金拆借等方面的合规疑问。
- 定期发布《合规提示函》,跟进最新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,帮助客户动态调整内控标准。
二、行政调查 / 监察调查阶段(尚未进入刑事立案)
- 24小时危机应对
- 接到纪委、监委或上级行政机关约谈通知后,第一时间介入,指导当事人依法行使陈述、申辩权,避免错误自认。
- 对可能发生的搜查、扣押、冻结,提前准备财产权属证明及合法来源说明,减少被查封资产范围。
- 非诉讼代理
- 为被调查人家属提供法律咨询:解读留置措施期限、申请解除或变更为“责令候查”等非羁押措施的条件及流程。
- 代为撰写《解除留置措施申请书》《申诉书》《财产合法性说明》等法律文书。
- 证据梳理与反向尽调
- 在律师权限范围内收集、固定有利证据,形成初步辩护卷宗,为后续刑事阶段做准备。
三、刑事诉讼阶段(侦查—审查起诉—审判)
职务犯罪案件中律师的介入时间因案件阶段和法律规定有所不同,具体如下:
- 监察机关调查阶段· (1)留置期间:律师无法会见被留置人员,但可作为家属的法律顾问,通过提交法律意见书等方式,监督监察机关的调查程序合法性,如对留置期限、证据收集程序等提出质疑。
- 管护措施期间:根据新《监察法》,管护措施最长7天(特殊情况可延长至10天),律师可提交《解除管护申请书》,争取被调查人恢复自由。
- 案件从监察机关移送至检察院后,律师可正式介入,行使会见、阅卷等权利。此时律师可全面了解案件证据,为辩护做准备。
- 拘留至批捕阶段:监委移送检察院后,若对被调查人采取拘留措施,在10-14日的批捕期间,律师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,但部分地区检察院可能限制阅卷权。建议及时委托律师,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。
- 总结职务犯罪案件中,律师介入时间需结合案件进展灵活把握。在调查阶段虽受限,但可通过法律意见书等方式参与;移送审查起诉后,律师可全面介入,为当事人提供有效辩护。建议家属尽早委托熟悉监察工作的律师,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。
- 审查起诉阶段
- 全面阅卷、复制卷宗,制作《阅卷分析报告》,就事实、证据、定性、量刑向检察机关提交书面辩护意见。
- 提出不起诉或认罪认罚从宽的法律意见,与检察官进行量刑协商。
- 一审、二审及再审
- 制定庭审辩护策略:罪名定性之辩(此罪与彼罪)、数额之辩、主从犯之辩、自首立功之辩、量刑情节之辩等。
- 申请关键证人、鉴定人、专家辅助人出庭,质证控方证据合法性、真实性、关联性。
- 若判决不利,代为撰写上诉状、再审申请书,继续寻求无罪、罪轻或改判机会。
四、刑罚执行与后续救济
- 刑罚执行辅导
- 判决生效后协助家属办理会见、存款、送物、申请减刑、假释、暂予监外执行等事务。
- 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化服刑生涯规划,提供狱中法律咨询与心理辅导。
- 刑事申诉与国家赔偿
- 对已生效判决认为确有错误的,代为提出申诉、申请检察监督或启动审判监督程序。
- 对违法留置、超期羁押、错误查封扣押造成损失的,依法申请国家赔偿。
五、延伸服务
- 涉案财产处置专项
- 针对被查封、扣押、冻结的房产、股权、账户等,提供合法性证明、权属分割、解除超额查封等专项服务。
- 舆情与危机公关
- 协助企业或公职单位撰写对外声明、答媒体问,降低负面舆情对单位声誉及股价的影响。
- 高管离任审计与责任切割
- 在高管离职、轮岗、离任审计时,出具刑事合规报告,厘清个人与单位责任边界,防止“旧账”引发新风险。
简言之,现代职务犯罪法律服务已从传统的“刑事辩护”扩展到“合规预防—调查应对—诉讼辩护—执行救济—财产处置—品牌修复”全流程、一站式解决方案。企业或公职人员可根据自身风险等级与预算,灵活选择常年合规顾问、专项调查应对、全阶段刑事辩护或执行后申诉等不同层级的法律服务产品。